系友采访录——周琳·唐人科·林力男

发布者:谢栋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306

本科毕业之后,周琳保研至25系继续读书;唐人科进入中数传媒工作;林力男在上海的一家画廊任职: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周琳、唐人科、林力男,曾经是252001级席正老师班上的同学。十余年过去了,他们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改变。目前,周琳在新华社上海分社工作,唐人科供职于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林力男则成为一名电影摄影师。而今他们各自过着不同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经过席老师的介绍,与这几位系友取得了联系,终于得以听听他们分享的点滴和见闻。

周琳

周琳在本科就念了计算机和传播学的双学位,随后保研到传媒管理专业,导师是汤书昆老师。毕业后即进入新闻行业工作,现在是新华社上海分社融合报道中心的副主任。


  

问:本科念的双学位和在25系读的研究生,跟工作方面有什么联系吗?

答:我毕业之后就一直在新华社做记者,最开始是在总社,做农业方面的编辑和记者,同时还协助做了一个农业的价格信息的系统。这个大概是跟当时学校里面读的双学位有关系。之后到了上海分社来做财经记者,主要跑的是科技和市场监管两条路。

 

问:工作期间有没有感悟可以分享一下?

答:我自己到现在工作已经快十年了,自己最大的一个感触是:这个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社会,而是一个团队协作的社会。一个人再强大,也无法完成所有的工作,必须要与团队合作。听起来是一个很老套的说法,但事实上,这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了你的能力要从什么方面来培养。既然你需要跟团队合作,那你的能力培养就必须发挥自己的长项。平常我们说的木桶效益,就是一个人的能力下限,决定了木桶的最短的一块。实际上在当今社会中,团队协作考验你的是,木桶中最长的那一块。最短的那块不需要你去发挥,只需要你的团队中有其他的人互补就可以了。因此在大学过程中,以及工作的前几年,想好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自己最想提升的是什么,对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能够将自己的特长强有力地展现,会使得别人看你是模糊的、难以了解的。这也会导致木桶的每一块木板,都是差不多长的——没有明显的短板和长板。

 

问:这些确实是在校生不太容易注意到的,那么还有没有更多的一些建议?

答:第一,我建议每一个入校的大学生都应该去强化一个自己的长期目标。美团的王兴曾经有一个这样的观点,认为对于每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这个长期目标,对于自己来说非常的重要。想清楚未来你要做什么、最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只有你在不停的工作和学习中强化自己的长期目标,别人看你才是清晰的,你才能够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地最好。

第二,我认为短期目标是,我这一年要做什么,我这个月要做什么,甚至我今天一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而这些短期目标都是为你的长期目标所服务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你自己的长期目标慢慢地分解,针对性地列出若干短期目标,那么这些短期目标,将有助于你去为长期目标添砖加瓦。

第三,要学的东西都是要下笨功夫。现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觉得大家很难静下心来去系统性地考虑问题。但对于解决某些问题来说,这种系统性的方法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你定下自己的长期目标,你也要为自己的这个长期目标确定一个系统性的方法论。所谓笨功夫,是指除了要对长期目标建立一个基本的价值观之外,同时还要对这个长期目标的相关基本技术有一些了解。

 

问:对于25系的培养和课程学习,有什么话想跟在校的师弟师妹们说呢?

答: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还是靠自己。就课程来说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两个方式,在本科时代的时候,可能还是综合多一些。那到了研究生的时候,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这个未来的方向想清楚,你是走应用的道路,还是做研究的道路。如果你去做应用的道路的话,对软件的工具性的掌握,都要非常地轻车熟路;如果你要走研究的道路的话,就要对理论有深入的掌握。而如果是两头不靠岸的状态,将会非常痛苦。如果可以坚持自己,方向明晰,这大概是最好的吧。

唐人科

唐人科现在任职于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投资管理处。刚进入科大时在化学学院就读,大三时转到了25系,进入席老师的班级,导师是王希华老师。

  

问:您毕业后是怎样的经历呢?

答:大四考研没有考上,就开始工作。后来自己觉得工作不是喜欢的方向,于是辞职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到小的咨询公司做了一年多,开始转型到金融行业里做。经验就是,选行业,还是要选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关于工作和就业,如果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建议一口气先把博士拿下,至少也要拿到硕士文凭,现在在社会上,很多职位,硕士文凭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问:25系读书期间,有没有印象深刻的老师和课程,比如像一直难以忘怀的一个小细节,或者一门课?

答:方刚老师讲的传播学经典文本选读,当时对《论自由》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还记得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是一个好东西,很多人把自己体会最精华的部分,在一本书里写下来告诉你。顾慧琤老师上的社会调查方法,当时和几个同学一起做了一个科大学生压力测试的调研,然后用SPSS做了一个分析,写了一个调查报告,还得到当时的副校长程艺的关注。还要谢谢席老师,亦师亦友吧,会经常去请教他。

 

问: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变革,希望25系如何培养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呢?

答:我目前的工作相对于系里的专业,算是转行了吧。我工作之后,从传媒、咨询、到金融。在金融行业,也从一级市场和股票投资转到了固定收益投资。整个的工作变化还是挺大的。目前在学习宏观经济分析和Python编程。希望25系的教育能够更加面向就业市场,提供一些更贴近实务的内容。在本科要学好英语(包括读写和口头的交流),现在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对英语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另外针对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更深入去了解学习,在进入相关工作前打好基础。

比如:

(1) 传媒方向:记者、编辑,要多教一些关于如何写作的内容。推荐如《华尔街是如何讲故事的》、《金字塔原理》、《麦肯锡方法》等书籍。

(2) 偏数理,例如数据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统计,基础一定要学好。Excel的应用,VBA编程,SPSS等。Python也是大数据分析的很有用的工具。

(3) 偏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计量经济学,EViews

(4) 金融投资:财务报表分析。

 

问:这里涉及了挺多跨专业的建议,您虽然从理科转到文科,但还是离不开理科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吗?

答:所谓“君子不器”,人不要自我设限。人的知识一定要广博,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商业、金融投资、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尽量去广泛涉猎;尽快去发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东西,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不一样。如果发现不合适,那就早点换。我发现适合自己的,还是文理相结合的内容。所以后面一直做的事情,也是利用文理结合的优势。人生的抉择对一生的影响非常大,自己在重大事情上,一定要认真分析,然后再做出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随大流。建议读读Charles Handy的关于知识工作者论述的书籍《大象与跳蚤》、《空雨衣》以及彼得·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当你手中只有锤子的时候,看见什么都想去敲一下。”如果你手头有更多的工具,你就会知道很多时候可能用其他工具更合适。

林力男

林力男最初是在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就读,大二就选择了25系,也进入了席老师的班级。科大校友可能因此少了一位物理学家,却多了一位电影摄影师。目前,在网络上可以看到林力男参与摄制的作品。

  

问:本科毕业后是怎样的经历呢?最开始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是05年毕业,到08年才考研。当时我对发展方向迷茫,做了各种尝试:做过销售——就是在上海的一家画廊卖画;创过业——餐饮类的;后来决定做摄影——先在一家平面摄影工作室做摄影助理。再后来我决定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研究生,然后考上了,读了三年研。毕业后做电影摄影师,一直到现在。

 

问:还记得你在科大的学习生活吗?

答:我是从物理系转过来的,物理系的气质,我不太适合。25系,是我在科大能找到最惬意的地方。我大三的时候,在25系学生会做过一小段时间,当副主席。学校的12.9文艺汇演,我参与组织人文学院参加,后来名次不错。转到25系后,还和系里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一起办过一份报纸,最开始是我发起的,叫《阳光科大》,出过几期。

 

问:对于大学阶段,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答:我毕业12年了,现在回想起来,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呢?首先是初恋;其次是一群最聪明的同学,后来的好朋友——你可以和这些好朋友,去聊所有的话题;再次是老师课堂上不经意的只言片语,可以记一辈子;还有和来科大作报告大牛们的时空交集;最后是可以自由的去读书,去思考我能想到所有的问题。本科学习,更像素质教育。还有一群朋友,和青春的经历。

 

问:对将要毕业的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话?

答:只是一些我的个人想法:对于科大所有的学生而言,尤其是毕业后想留在国内的,最大的劣势,是地域限制。媒体行业更是如此。所以,针对性的办法,是到媒体的一线来,从信息低地,突围到信息高地,到前沿来。


通讯员黄济程供稿

责任编辑:石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