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系友黄堃获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奖”并作获奖代表发言

发布者:谢栋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142

  12月17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协办,新华网、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

播专委会承办的以“大数据应用与创新”为主题的“2017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举办,会上颁发了2017

年“新华杯”科技传播奖,人文学院校友黄堃校获得“科技传播奖”优秀个人,并作为代表发言。


  据悉,“新华杯”科技传播奖旨在鼓励我国科技新闻工作者不断创作出优质的科技新闻作品,不断提高

科技新闻作品的传播力,推动我国科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今年,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等4个团队

获优秀团体奖,新华社国际部记者黄堃等6人获优秀个人奖。

  黄堃为99级外语系本科生、04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研究生,毕业后前往去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方向

为国际科技新闻报道,是中国科大人文学院的科技传播、科技英语两个专业培养的文理复合型人才。以下为

黄堃系友发言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师长、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授予我“科技传播奖”优秀个人的荣誉,我感到很荣幸。今年正好是我从事科技报道十周年,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十年总结。
  一方面,我在这十年里感受到了科技新闻行业的发展,个人的追求得以在其中开花结果。
  我从小就喜欢科学。上小学时,得知自己和著名物理学家黄昆的名字同音,就觉得很高兴,中学也一直是物理科代表。后来我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却没有学成最喜爱的物理,而是学了科技英语,研究生又学了科技传播。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国际部科技新闻编辑室,成为一名科技记者,我觉得仍是在广义上追求“科学梦想”。
  从2007年入行到现在正好是十年,在近几年,我明显感到了科技新闻行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说,要“加大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在中央这些精神指导下,我在工作中感到科技报道越来越受重视,我们出的好稿也越来越多。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设立的“科技传播奖”,就是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之前参加科技新闻学会的活动时,从获奖的前辈科技新闻工作者的事迹中受到不少启发和鼓舞。我今天能够获奖,离不开他们的榜样作用,也离不开科技新闻整个行业的兴旺。
  说起大环境,我想讲的另一个方面感受就是,祖国科技事业的巨大发展,为科技新闻提供了很多机遇。我在新华社主要做国际科技报道,跟大家分享两个国际交往中的小故事。
  第一个是今年4月,我们新华社国际部策划了中科大的智能机器人佳佳作为特约记者,与全球科技专家的“人机对话”事件。我们邀请了凯文·凯利等著名专家,最开始,对这些业界大咖是否愿意参与,我们心中还是有些忐忑的。但他们都表示对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很感兴趣,我们策划的这个新闻事件大获成功。
  另一个例子是我在英国驻外当科技记者时的经历。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自然》杂志网站上刊登一篇文章,将中国游泳运动员的表现与兴奋剂联系起来。这引发许多中国科研人员抗议,他们不仅指出了这篇文章中的科学错误,还发起了抵制《自然》的行动。我在报道此事时与《自然》管理层沟通,他们高度重视,最后公开道歉。作为记者我成功拿到了独家采访,但我明白深层原因是《自然》看重中国日益增长的科技实力。
  后来,《自然》还邀请我写过两篇文章,介绍中国的科研环境。能在《自然》上发表文章,也算某种程度上圆了我从小就有的“科学梦想”。
  我从这些个人经历中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科研实力的崛起,以及中国科技新闻行业的发展,为我们科技新闻从业者提供了良好的事业机遇。我已经当了十年科技记者,有幸因为这十年来的一些成绩获得“科技传播奖”,也会将这个荣誉当成今后继续努力的新起点。


通讯员16MJC叶子供稿

责任编辑:石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