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传播论坛”第四十九讲——万安伦教授报告会

发布者:谢栋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101

      2018年3月31日晚七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水平学术前沿讲座”、“中国科大传播论坛”第四十九讲如期而至,主题为“出版传播的前世今生”。讲座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万安伦教授,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任周荣庭教授、系副主任黄雯副教授出席了报告会,系党总支副书记于全夫老师主持报告会。

  万安伦教授以一句极具宏观视野的话开场——‘一部出版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万教授指出,“出版”是人类文明传承和传播的路径和工具,他对“出版”的定义为:所谓“出版”就是一种发表,是通过可大量进行内容复制的媒介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出版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知识和信息的收集、挖掘、整理、编选、校勘、把关、传播、传承的过程和活动。介绍过出版的内涵后,万教授指出了出版的四个外延:出版载体、出版符号、出版技术、出版的活动及成就。

  万教授指出,“人类出版史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性与阶段性。其最大的特征是由硬变软、由大变小、由宏变微、由承载很少的信息量到承载海量的信息量的发展过程。”由此介绍了他划分的出版发展的三个阶段,开启文明的硬质出版阶段、以柔克刚的软质出版阶段以及有容乃大的虚拟出版阶段。并分别就三种不同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对于硬质出版阶段,万教授主要讲述了结绳记事、陶器符号、甲骨文、青铜铭文、石刻文字、各类印章以及竹简木牍等具体形式。对于软质出版阶段,万教授指出,所谓软质,是对于出版载体性质和强度的描述,出版载体的“软质化”表明出版载体较为柔软、轻盈、可折叠、便于携带、易于流转传播,甚至能够克服各种空间带来的障碍。最后讲到虚拟初版阶段,万教授主要强调了虚拟出版的一些实现技术,例如二进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VR/AR/MR等。万教授强调,虽然在整个出版历史中,三大阶段常有过渡、交叉、甚至平行的情况出现,但基本主题特征还是很鲜明的。
  在讲座的最后,万教授阐述了他此次讲座的五个基本结论:1、出版载体是一个从硬质逐渐软质、甚至虚拟的过程;2、出版符号是一个从较大到较小的变化过程;3、出版信息量是一个从“少量”到“海量”甚至“无量”的发展过程;4、出版的流向是一个从单向传播到互动双线甚至多线融合传播的过程;5、未来出版将走向人工智能出版和大脑意识出版等更高级形式。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万安伦教授就与会师生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就出版学专业同学的就业问题,万教授做了详细说明。他指出,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要多学文、学史,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具竞争力,练好文笔、扬长避短。


通讯员蔡世青供稿

责任编辑:石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