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传播论坛研究能力提升系列报告之梁琰博士“科学&艺术的跨界融合——美丽科学创新理念与创业实践报告”

发布者:谢栋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213

 为提升师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播论坛展开了研究能力提升系列报告会。本期报告会,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特任副研究员梁琰博士于12月8日晚7:00在环资楼学术报告厅为广大师生做《科学&艺术的跨界融合——美丽科学创新理念与创业实践报告》,报告会由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任周荣庭教授主持。


  梁琰博士是科学可视化艺术家,清华大学化学系学士、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材料学博士。2012年梁琰博士开始作为科学动画师参与开发苹果公司全球首部具有革命意义的数字教科书《地球上的生命》,其科学插画多次作为封面发表在《科学》、《自然-材料》、《美国科学院院报》等知名学术刊物上。其代表作品《美丽化学》通过新媒体和图书出版以中文、英文、日文、法文等多种语言向世界传播科学知识和前沿科技成果。梁琰博士曾被《中国科学报》评为“2015十大科普人物”之一,受到人民网、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以及QUARTZ、“一条”等国内外重量级自媒体的特邀专访。


  报告开始,梁琰博士首先讲述了他加入Digizyme公司的初衷——受《E. O. Wilson's Life on Earth》项目的吸引,并在这一项目中开启了科学可视化的创作道路,制作数字教科书。进入中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后,梁琰博士及其创作团队精心打造出的科普作品《美丽化学》,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展现出独特的化学之美,致力于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通过数字技术和媒体传递给大众,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跨界融合。 


  为了进一步发展科学可视化,促进科学与艺术融合,梁琰博士及其团队从“美丽化学”项目发展到“美丽科学”教育平台。梁琰博士认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困境主要在于教科书和教师队伍。小学教科书定价固定,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在教科书中加入太多内容,很多科学知识无法在纸质材料上呈现;学校里三分之二的科学教师由语文、体育等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在他们的教育中一般都是将简单乏味的PPT呈现给学生。梁琰博士认为,如果不能让孩子们在第一次接触科学时就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就可能直接导致未来损失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因此,“美丽科学”致力于科学教育,为学校和家庭提供科学素质教育产品及服务,呵护和激发孩子们对科学与艺术的兴趣,让孩子用科学的思维考虑问题,用艺术的视角看待世界。

  报告中,梁琰博士还提到他们与Tiffany & Co合作,做珠宝概念设计;与《风味人间》合作,为这一节目提供微观视角,以微观细节拍摄食物,让科学融入生活。梁琰博士还具体为师生讲述了项目孵化的《嗨!元素》、《嗨!元素之奇幻旅程》、《嗨元素!元素使者和化合物精灵》等科普系列读物。“嗨!元素”系列用孩子们喜爱的漫画形式,将看似枯燥的科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插画和故事中,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对科学的好奇心。主要介绍元素周期表中各种元素的性质和元素构成化合物,书中呈现元素使者和化合物精灵的卡通形象,让孩子们形成直观印象,在获得阅读乐趣的同时理解和记忆相关科学知识。 


  最后,梁琰博士提到,科学可视化与数字科学教科书的发展还在路上,现阶段是促进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展现科学之美,下一阶段就是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生活问题,不封闭于呈现“美”的东西,更深入地研究科学前沿,做更高效的科学教育。




通讯员朱仁凤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