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晚,第六十期“中国科大传播论坛”系列讲座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人文学院南平105室顺利举行。此次论坛邀请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健作为嘉宾,分享了以“‘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历时生成及其战略定位”为主题的报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国燕老师主持了此次报告会。
张健教授任新闻教育学会理事,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著有《自由的逻辑:进步时代美国新闻业的转型》等,在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此次报告会,张健教授翻转目前大多数论者一味向前看的惯习,把麦克卢汉所谓的后视镜理论作为思考方向,将研究视线转向刚刚过去、转向曾号称“第一媒体”的电视,以概念化的研究方法,介绍了“1980至2004”二十余年“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历时生成及其战略定位。
首先,张健教授以昆山反杀案、赵宇见义勇为案、涞源反杀案三大案件为引入,指出这三大案件有相似的舆情路径,事件之初由短视频、微博等发布或爆料,引起网民激烈讨论,随后相关部门跟进,网民则继续追问,进而造成案情反转,之后才引起电视(如央视)进行报道,最后民意大幕落潮。张健教授借此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网络与新媒体语境中,曾经以“新媒体”面目称雄于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等传统媒体家族的电视该如何自处?二是讨论法治节目在多维渠道、多元意见、多极利益“众声喧哗”“万舟竟发”之时,该如何自处?战略定位落在何处?

通过“后视镜式”回望,张健教授将1980-2004年间的中国电视法治节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法律共同体”对电视新媒体的功能赋予(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从社会与政治环境、媒介环境来看,电视之“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一竿子插到底”的“普法”之“普”“一拍即合”,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耦合性实现了“命定式”统一;第二个阶段张健教授从传媒符号学角度进行解读,认为这一阶段的法制节目要“自己走路”却一味“板着面孔”(1985-1993年),即电视节目主要是从广播、报纸、电影、戏剧中学习借鉴和模仿;在第三个阶段,市场机制下法制节目成为影像化的“思考方法”(1994-200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后,法治节目要走向成熟,就必须在叙事结构与形式表达上能够将法治的信息、观念、情感与思想电视化、“神话”化,最终能够发挥电视新媒体的声画兼备与现场感的本性。
同时,张健教授也提出法治节目也面对着普法宣传、公民精神培育与市场多元需要之间的悖论。这些悖论内生于法治节目的历时生成之中,内生于普法的功能要求与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
最后,张健教授回答了在讲座之初提出的两个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应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自己偏于审慎与稳重的媒介品格,固守自己的价值指向与战略定位,恪守媒体责任,是“中国电视法治节目”20多年历史演进的逻辑结果,是类似西西弗神话一般的、宿命式的历史使命。



讲座结束后,在场学生积极提问,张健教授也一一进行解答。王国燕老师总结此次论坛内容,表示非常同意张健教授的观点,并以大众媒介的发展历史为例证明每一种类型的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都会找到自己的战略定位。最后,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系主任周荣庭教授为张健教授送上纪念品并与其合影留念。
通讯员肖思思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