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传播论坛”第六十一期——冯伟民研究员报告会

发布者:谢栋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88

      2019年4月27日晚7:00,第六十一期“中国科大传播论坛”系列讲座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人文学院南平105室顺利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冯伟民研究员作为嘉宾,为广大师生做题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球生命史上的里程碑》的报告,报告会由人文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MJC中心副主任胡河宁主持。报告会开始前,由汤书昆教授代表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向冯伟民研究员赠送了纪念品。

  冯伟民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二级研究员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现担任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全国古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在英国、瑞典、波兰和日本做高级访问学者,主持过5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及省级科技奖。在早寒武纪软体动物分类学、微细构造、演化线系,以及晚第四纪海相微体腹足类的分类学、古生态学和古环境意义上有较深的研究,发表科学论文论著及科普图书与文章210篇(部)。

  冯伟民研究员的报告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寒武纪大爆发的时代背景、由来与流行、前生命世界、真实面貌、爆发意义,重点在后三个方面。讲述寒武纪大爆发的背景时,冯伟民研究员形象地使用了一个只有24小时的时间坐标来比喻地球历史的46亿年,地球形成于00:00,而生命起源于04:00,如此算来,寒武纪大爆发时期距今也只是2小时。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生命世界里有蓝田、瓮安、埃迪卡拉、高家山等多个生物群,矿化和骨骼化现象开始出现,但是这一时期的动物化石仍然比较贫乏。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 21个现生动物门类和许多已经绝灭的动物门类开始涌现,节肢动物和海绵动物居多,这一时期也发现了23个生态群和292个物种,形成了海洋生物多层次生态系统的雏形,呈现了生物群多级金字塔式食物链。这也是一个推动动物器官大创造、开启动物步行的时代。

  冯伟民研究员认为寒武纪时期生命大爆发的原因主要在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这两大方面。生物因素包括基因、捕食行为、生态系统过程、创新器官和生物矿化等,基因的改变促进器官形成,捕食行为促进动物之间的竞争和相互演化,生物演化进一步改变生物的生态系统,寒武纪时期也创新了动物器官,如眼睛、外骨骼、口器、鳃腔等。非生物因素包括太阳的高能辐射、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和超级大陆的解体等。寒武纪大爆发的特征是短暂(辐射演化的进程短)、突发(与前寒武纪末的生物面貌形成强烈反差)、强度大(生命进化史上成种作用和生物分异强烈)。寒武纪大爆发在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意义,它建立了地球完整的生命之树,奠定了现代地球动物多样性的基础也形成了海洋生物全方位的生态分布。报告结束后,在场学生积极提问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命名和海洋生物所需的氧化问题,冯伟民研究员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耐心和深度的解答。

  最后,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系主任周荣庭教授对冯伟民研究员所做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也感谢近十年来冯伟民研究员对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的诸多指导。周荣庭教授认为,冯伟民研究员对科学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值得所有学生学习,既有科学层面的内容也有传播层面的涵义,大家应该敞开胸怀去了解对生命的认识、对生物的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打开新知识的大门,珍惜生命的每一刻,这才是科学传播的真正魅力!

  报告会后,冯伟民研究员与我校参会老师合影留念。


通讯员朱仁凤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