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专家Hans Peter Peters教授做客中国科大传播论坛

发布者:谢栋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91

   11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播论坛系列讲座第六十八期在东区环境资源楼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社会科学家Hans Peter Peters教授做题为“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isk – why and how?”的专题报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褚建勋、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任周荣庭教授出席。本次报告会由梁琰副教授主持。

      Hans Peter Peters教授现为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社会科学家、柏林自由大学科学新闻学客座教授,1984年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的公共传播和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侧重于实证研究和国际比较。同时,他还是《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杂志的主编。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公众对核能、气候变化、基因工程、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的看法、态度和传播,重点研究科学家作为传播来源和公众传播者的角色,以及他们在环境和风险问题上作为“公众专家”所起到的作用。

     Peters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Gap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public(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鸿沟)”,“why science communication(为什么要进行科学传播)”,“Communication topics and channels(传播话题和渠道)”,“scientists as media sources(作为媒介信息源的科学家)”, “Paradigm shift and the issue of trust(范式变化和信任问题)”,“Communication risk and uncertainty(传播风险和不确定性)”,“Publishing in public understanding(范式变化和信任问题)”等七个部分。        



       首先, Peters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科学传播的发展现状,阐明了公众与科学界的鸿沟。比如有一些早期的观点认为,科学报道在广播、电视、报纸中没有足够的覆盖率,而许多报道缺乏准确性甚至传播了错误的观点和谣言,一些记者缺乏科学素养。而于公众而言,鸿沟可能在于科学家长期处于象牙塔之中距离公众较为遥远,高校等机构没有向大众提供足够的帮助,科学的传播过于复杂,不能满足媒介需求,以及一些科学家的失信问题。

  在向同学们介绍科学传播的重要性时, Peters教授提出科学传播为解决问题创造了可供选择的途径,加速了创新的过程,提升了公民对科学的普遍共识,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对科学的普遍认同,以及形成以“准确、好奇、理性”为核心的科学文化。Peters教授举出了翔实的例证,比如他援引了文章《Why is it so hard to quit smoking》来说明科学传播给大众戒烟带来的启示。


      随后Peters教授就四种科学传播的话题进行了详细的汇报,这样的话题分为两类:科学知识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细分又可以分成研究成果的流行与应用、科学辅助决策、科学的体系和专业性活动,科学和社会语境的关系。他指出科学对社会范式的影响,同时科学也需要被放进社会语境之中来考虑。他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他关于德国、美国和中国的科学传播的比较研究,例如在2013的中国和2011年的德国,媒介回应对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所产生的积极、消极或者中立的影响。




      讲座结束后,在场学生积极提问, Peters教授也一一进行解答,至此本次中国科大传播论坛讲座圆满落幕。传播论坛系列讲座体现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一直以来对“新文科”建设的重视。在此过程中,院系不断凝聚共识,聚焦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持续邀请知名国际专家来校交流,并积极探索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陈昕悦  图: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