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教育专家陈文莉来访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发布者:谢栋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260

      2019年11月18日晚,应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25系)的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副教授兼博士生导师陈文莉博士做客中国科大,在北区融合楼三楼会议室为25系师生分享了她在学习科学、科技增强学习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25系系主任周荣庭教授、秦美婷副教授、谢栋老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王国燕老师、安徽建筑大学翟雪松老师参加了此次座谈。


图1  国际科学教育专家陈文莉博士座谈会现场


  报告伊始,25系系主任周荣庭教授对陈文莉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其介绍了该系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图2 周荣庭教授介绍25系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陈文莉博士表示,其具有传播学和教育学等学科背景,长期致力于基于中小学课堂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人工智能支持的学习分析以及移动学习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她与中国科大25系在学术研究方向上较为契合,双方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图3 陈文莉女士进行汇报


  随后,陈博士展开了题为《从合作到协作:科技与教学法支持的课堂知识提升》及《技术支持的写作论证》两项报告。她先是从ICAP模型讲起,介绍了学习的消极、积极、建构、互动四个阶段,其中互动为学习的最高阶段。新加坡教育部提出21世纪人才培养的技能框架,旨在培养自信的合作者、自主的学习者、关注社会的公民、积极的贡献者。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其研究围绕着新加坡信息技术工具促进协作学习展开,并通过大量教学实验数据构建了从“多多益善”到“集思广益”再到“精益求精”的课堂协作“三益模型”,广受国际教育界认可。

  接下来,为了促进科学学习进一步深化,其团队引入了协作论证的概念,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论证、协作、评估,并基于“三益模型”及大量新一轮实验数据搭建出“协作知识提升的螺旋模型”。这一模型包括“多多益善”、“相得益彰”、“互评有益”、“相得益彰”、“精益求精”五个阶段,通过参与、互动的社交过程与具备完整性、相关性、合理性的认知成果共同构成了协作论证框架。


图4 现场师生交流


  随后,在座师生针对中国场景下的信息技术促进协作学习、内驱力对学习的影响、研究如何兼顾个人与协作等问题同陈博士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最后,陈文莉博士表示,此次来访中国科大,25系先进的虚拟现实教育产品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欢迎25系同学未来前往南洋理工大学深造。


图5 参加座谈会师生合影



通讯员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