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下午,瑞典康斯特法克艺术工艺设计大学研究员Simon Ceder博士应邀做客中国科大传播论坛,在东区2207教室做题为“博物馆的科学教育——人类进化知识的形成”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25系)徐奇智老师主持,25系系主任周荣庭老师出席本次讲座。
Simon Ceder博士是一名具有全球思维的瑞典研究人员,同时也是康斯特法克艺术、工艺与设计大学视觉艺术与手工艺教育系的高级讲师,于2016年获得博士学位。Ceder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后人类哲学的基础教育理论,他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主要是分析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科学和公众共同生产知识的场所所起到的作用。
讲座伊始,Ceder博士便指出博物馆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援引Sharon Macdonald在“The Politics of Display”中的“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政治的一部分”的论述,认为博物馆是科学教育与非正式学习的交叉部分,同时回顾了他所考察过的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其中包括我国的上海博物馆、唐山纪念馆、以及南京博物馆。并通过向同学们展示各个展馆关于“March of Progress”的照片作为切入点,引入关于人类进化的第一个理论模型——线形模型。这一理论由美国自然历史画家Rudolph Zallinger为时代公司的《时间—生命》丛书的“早期人类”卷创作的插图发展而来,该图通过展示从黑猩猩开始到半人半猿直至完全直立的现代人的行走侧影,形象生动地解释了人类的进化。Ceder博士认为,人类的进化并不完全像图中画的那样:由矮到高,从四肢到线性直立,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
随后,Ceder博士介绍了第二个关于人类进化的理论模型——树形模型。该理论认为进化并非像环环相扣的链条而更像是一棵树上的树杈,不断地发散,上面地每一个枝桠都代表人类进化的一个支系,体现了组织的复杂性。他指出只有最长的或者说最顶端的树枝才能代表现代人的进化过程。
接着,Ceder博士通过援引Clive Finlayson的文章“Human Evolution, From Tree to Braid”引出关于人类进化的第三个理论模型——网状模型。该理论认为偶然性、多样性、非线性等相互交织的因素也在影响着人类的进化,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消逝再次分化和融合。
在讲座的末尾,Ceder博士对三种理论模型进行了简要总结:线形模型,呈现出简单的线性图像;树形模型,虽然复杂但条理清晰;网状模型,交错缠绕。最后,Ceder博士指出,所有领域的科学知识都在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博物馆等非正式学习场所中学习到很多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教育。最后,在场同学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Ceder博士进行了交流。
本次讲座,Ceder博士通过生动的课程切入、丰富的理论和史实依据,向在座师生说明了作为非正式学习场所的博物馆对于人们了解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让大家认识到应该多利用身边博物馆的宝贵资源,以不断提升自身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