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衍教授做客“科技人文讲堂”暨“中国科大传播论坛”

发布者:谢栋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137

20201019日晚7:00,“科技人文讲堂”暨 “中国科大传播论坛”系列讲座第七十一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师生活动中心5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副书记、驻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善衍教授作为本次讲座嘉宾,为广大师生做题为《科学时代与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关于科学传播与普及事业发展的思考》的学术分享。

 

  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褚建勋老师致开场词。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执行主任周荣庭教授主持会议并作了会后总结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汤书昆教授、黄雯副教授等老师与本系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徐善衍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副书记、驻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九届、十届教科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全国科学普及产学研联盟理事长。是我国科普法、今后十五年全国科普规划制订的主要参与者。

报告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文明面对“科学时代”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科学传播与普及是什么。第三部分明确发展是全会的共同责任。

 

讲座伊始,徐善衍教授以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外国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抛出了“李约瑟难题”的发问,引起在场师生的兴趣。他从贝尔纳:人类生活的三次大变化出发抛出科学是根本性的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这个论断。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大家论证了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科技发展已成为世界产生重大变局和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强弱的主要因素、主要标志。”徐善衍教授指出中国科技发展不能按照西方的老路子亦步亦趋,必须发挥我国体制与社会优势,要动员广大民众投身到科技发展的行列中来。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徐善衍教授从自身的研究工作与实践出发,提出并坚持这样的观点:科技创新、科学传播与普及,都是科技发展的过程与内容。从科技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维度上,我们应当认为:科学的传播与普及就是实现科学社会价值的过程。随后,徐善衍教授分别科学传播普及的理念、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内容、科学传播与普及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历史的传承和全世界的交流互动、中国科学传播普及需要思想理论上的探索与创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表示,中国的科技发展一定要走出中国的特色之路,在“同等重要”的方针指导下,我们需要建立起中国科学传播与普及的理论。

 

最后,徐善衍教授从文化部退出科普管理工作后的历史政策入手,分析了相继出现的四个主要的问题:出现了政府管理科普的三十年左右的权力真空,使全国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发展出现了缺乏统一规划和行动的局面,难以体现政府的主导地位;除了中国科协以外,其他各部委的科普工作在各自的部委“三定”方案中没有体现履行科学普及的功能;全国科普工作还缺乏统一的规划、政策引导和全国的执行标准和有力的监督考核;对于谁是科普工作的主体,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徐善衍教授发出呼吁,社会各部门和大众是科学传播与普及的主体,科学传播普及工作中始终要贯彻“学习-素质-服务社会”这一主线。

 

报告结束后,徐善衍教授说“提不出问题的教学是最失败的教学”,鼓励学生们多思考多提问,并且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就造成中、西方科学传播存在差距的影响因素、科学传播的不同受众以及不同领域科学传播的发展差距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耐心的解答,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徐善衍教授勉励大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去做好本职工作,最后都会收获好的结果,给了同学们以心灵上的启迪。徐教授妙语连珠、言语诙谐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次讲座。

文/李思瑾、辛云静

图/罗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