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本科生“优术明道”系列活动之 “历史视域下的科技人文精神——从《奥本海默》出发”成功举办

发布者:李月月发布时间:2023-09-14浏览次数:10

  

  2023年9月13日下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功举办了“历史视域下的科技人文精神——从《奥本海默》出发”研讨会。作为人文学院本科生“优术明道”系列的首场活动,本次研讨会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团委主办,院学生会承办,科技传播系20级本科班协办。活动在第二教学楼2306教室举行,吸引了来自核学院、物理学院等全校各院系同学的积极参与。



  电影《奥本海默》作为近期重要的一起科技传播事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影片以二战期间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为主角,生动再现了那个充满挑战和决断的历史时刻。影片不仅展示了科学家的智慧和努力,还深刻揭示了二战时政治、军事和科技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科学家对于道德和责任的深刻思考。

  来自科技传播系20级本科班的胡博文和罗楚杰同学是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他们以独到的分析和深入的见解,为参与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胡博文同学从商业、美术、技术等多个角度对《奥本海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详细解读了导演诺兰在拍摄手法和情节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并向听众介绍了电影中的关键历史人物及其现实背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电影所表达的历史信息。



  紧接着,罗楚杰同学以“心智游戏电影”为切入点,对《奥本海默》的情节与诺兰导演以往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对比。



  他以《终极辐射》为引子,深入探讨了当今社会文化中对核爆影像的审美化现象,以及电影《奥本海默》中对核爆影像的陌生化处理。


  首先,他指出了当今社会文化中存在的一种趋势,即对核爆影像的审美化。核爆影像,作为曾经带来巨大破坏和人道灾难的象征,如今却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接受并视为一种艺术或审美的表现。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可能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甚至转化为一种艺术的创作元素。


  然而,电影《奥本海默》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手法,对核爆影像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在电影中,导演通过冷静、客观的视角呈现了核爆的恐怖和破坏力,避免了将其美化或情感化的倾向。这种陌生化处理有助于观众更加深刻地体验到那个历史时刻的紧张和真实感,同时引发了对核武器的道德和伦理考虑。



  最后,罗楚杰从电影的情节安排出发,引导听众深入思考了“终极理性”和“终极暴力”这两个重要话题。通过电影《奥本海默》中科学家们在决策和行动中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引发了观众对于战争与和平、科学与伦理的深刻思考。这两个“终极”话题探讨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即如何在科技和力量的背后保持理性和道德,以确保和平和人道主义的价值得以维护。

 

  研讨会的最后,同学们积极提问,就电影的表现手法、情节安排及其背后的历史事件、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的提问充分展现了对电影《奥本海默》所蕴含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思考,也激发了对科技人文精神更深入的探讨。



   通过这次深入的讨论,丰富了同学们对电影《奥本海默》的理解,也激发了对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更深入思考,为科技与人文的交汇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考平台。

 

   科技传播系20级本科班班主任周慎老师出席本次活动。

          

                                                              





文字:何旭坤、和俊豪

图片:和俊豪、何旭坤